多尔衮和孝庄的故事是真是假?权力顶峰的多尔衮,为何没有称帝?_努尔哈赤_大妃阿巴亥_皇太极

发布日期:2025-04-16 05:02    点击次数:86

在现在好多不那么正式的历史小说还有电视剧里头,多尔衮被说成是清朝老祖宗努尔哈赤特别疼爱的孩子。有说法是,努尔哈赤快不行的时候,心里头想的是要把大汗那个位子留给多尔衮呢。

可是呢,因为皇太极他们几个,根本不顾他爹刚去世没多久,就急着搞政变,结果就是让多尔衮没当上大汗,还害得他亲妈大妃阿巴亥没了命。等多尔衮好不容易长大成人了,皇太极又不甘心,把他心里头最爱的那个女人大玉儿也给抢走了。

多尔衮手里掌握着大堆的兵马,他其实有能力自己当皇上。但是呢,他为了心爱的女人,只能退一步,选择支持大玉儿的儿子爱新觉罗·福临坐上皇位。

有人讲啊,在那民间故事里头,大玉儿,咱们都知道的孝庄太后,说她为了自个儿的儿子,硬是委委屈屈地跟多尔衮走到了一起,暗地里头成了他的心上人。这么一听,多尔衮这人,对感情的执着,那可真是古往今来数一数二的。

可是,这位命运多舛的人,一辈子都没能坐上皇位,他的经历真的就像故事里讲的那么简单吗?

展开剩余96%

在多尔衮和大玉儿的故事里啊,说的是他俩的那些事儿。你看那剧照,多尔衮英姿飒爽,大玉儿温婉动人,两人之间的感情纠葛,那可是戏里的重头戏。多尔衮是个有权有势的大人物,而大玉儿呢,也是个不简单的女子,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,充满了曲折和看点。反正啊,就是通过这些情节,让人感受到他们之间的复杂情感和命运波折,挺值得一看的。

【努尔哈赤突然病逝,太妃阿巴亥离奇殉葬】

多尔衮的妈叫阿巴亥,姓钮祜鲁,是女真族人。她老家在现在吉林省吉林市舒兰市吉拉街那个满族乡。在清朝那会儿,她是努尔哈赤的第四个老婆,地位挺高,是大妃呢。

阿巴亥嫁给努尔哈赤时,才刚刚十二岁,他们之间的岁数相差了三十一岁。那时候的阿巴亥长得特别好看,还特别聪明,会随机应变,所以努尔哈赤就越来越喜欢她。才过了两年时间,努尔哈赤就让阿巴亥做了大福晋。

接着,她又给努尔哈赤生了三个特别厉害、名气很大的儿子,分别是第十二个儿子阿济格,第十四个儿子多尔衮,还有第十五个儿子多铎。后来啊,人们从找到的《盛京城关图》里发现,阿济格、多尔衮、多铎他们的住宅都挨着努尔哈赤在沈阳的“天命汗宫”,这事儿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,那时候多尔衮的地位可不低。

说起盛京啊,就是那老沈阳城,它有个很牛的图画,画的是整个城的建筑布局。这图啊,把城里那些宫殿、楼阁、城墙啥的都画得清清楚楚的。你看了这图,就能大概知道那时候盛京是个啥模样,建筑都咋分布的。这图挺有意义的,就像咱们现在看地图一样,只不过这个是古代的,更有历史味儿。

阿巴亥压根儿没想过,她做梦都想不到的是,努尔哈赤一死,她的日子也到头了。根据那个《清太祖武皇帝实录》里写的,在后金的天命十一年,也就是1626年的农历七月二十三号,努尔哈赤身体出了点状况,于是他就跑到清河温泉那边去泡澡养病了。

过了十来天,他的身子骨越来越不行,心里头琢磨着想回沈阳。在回京的路上,眼看就要不行了,努尔哈赤赶忙把大妃阿巴亥给叫了过来。就在八月十一号那天,还没到下午呢,在离沈阳大约四十里地的叆福陵那儿,努尔哈赤走了,他一共当了十一年大汗,去世的时候是六十八岁。

可是,后面发生的事真的让人大吃一惊:大妃阿巴亥竟然被皇太极硬逼着去陪葬了。说是因为阿巴亥长得太漂亮,心眼儿又小,老爱嫉妒,这让努尔哈赤特别反感。尽管阿巴亥挺有心眼儿,想法也多,但努尔哈赤可不是好惹的,他眼睛雪亮,阿巴亥那些小动作始终没能掀起啥大浪来。

这张照片拍的是大妃阿巴亥的样子。在这张照片里,你能看到大妃阿巴亥的形象。她没有多余的动作,就是那样静静地站着或者坐着,但你能感受到她身上散发出来的那种气势,还有她的眼神,仿佛在诉说着一些故事。这就是大妃阿巴亥,一个在历史长河里留下自己印记的女子。

但是,努尔哈赤心里头有顾虑,他在生前就跟那些王公大臣们说了,要是哪天他不在了,得让阿巴亥跟着一起走。后来,努尔哈赤真的去世了,皇太极这些人就把这话跟阿巴亥说了。阿巴亥一开始没吭声,支支吾吾的,可后来没办法,只能穿上好衣服,戴上好多珠宝,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。然后她跟那些王爷们说:“我从十二岁就开始伺候先帝,一晃就是二十六年,日子过得也挺好。可我就是舍不得离开这儿,到地下去陪他。我还有两个小儿子,多尔衮和多铎,你们可得好好照顾他们啊。”

前面说的都是些场面话,最后还得提一下我那俩孩子,多尔衰还有那年纪尚小的弟弟。我就希望你们能给我点面子,好好照顾他们。皇太极他们几个也是装模作样,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:“要是不照顾好这俩小弟弟,那就是忘了老爹的恩情啊。”

大妃阿巴亥,在努尔哈赤去世后的第二天,就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,那时候她只有三十七岁。跟她一起走的,还有两位小妃子,阿济根和代因扎,她们也是选择了殉葬这条路。

这就是《清实录》里面写的阿巴亥殉葬那事儿的具体经过。活人殉葬啊,这是奴隶社会时候留下来的老规矩,在清朝刚开始那会儿的满族社会里,这事儿挺常见的。《宁古塔纪略》这本书上说,丈夫一死,肯定得有个妾去跟着陪葬。要谁去陪葬,主人早就定好了,想拒绝都不行,也不能越级去选别人。

以前满族有那种一个老公可以娶好多老婆和小妾的制度。一般来说,小妾陪葬是挺常见的事儿。那些要陪葬的小妾,不仅不能哭,还得穿得漂漂亮亮的,坐在床上等着死。家里主妇以下的人,都得按照规矩给她下跪。

走完所有步骤后,他们就用弓弦紧紧勒住她,直到她没了气息。要是那个要被殉葬的人不服气,大喊:“我才不管你们谁呢,我就是不接受殉葬这事儿。”那在场的其他人就会一起动手,硬把她给掐死。

习俗的影响真的很大,从这点出发,阿巴亥的一些做法咱们也就能琢磨出个一二三来了。不过吧,这里面还是有两个让人琢磨不透的地方。头一个就是,殉葬这事儿是有讲究的,不是谁都能随便殉的,阿巴亥作为大妃,她去殉葬,这事儿怎么看怎么不对劲。再一个,努尔哈赤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,眼看就不行了,急着见大妃,结果对自己的后事却一点都没提,这也不合逻辑啊。那这里头,到底还有啥咱们不知道的事儿呢?

大妃阿巴亥,她是乌拉那拉家的人,最后是被努尔哈赤的那些儿子侄子们逼得没办法,只能选择自杀,跟着努尔哈赤一起走了。她快不行的时候,还求着那些王爷们,让他们以后多关照下她的小弟弟,那场面真是挺让人心酸的。阿巴亥可不是一般的妃子,《清史稿》里头都写了,说她这人爱吃醋,心眼儿还多。

咱们可以从好几个方面去好好琢磨琢磨这事儿。在很久之前,就是殉葬那事儿发生前头,阿巴亥确实是犯了点儿错,被努尔哈赤给训了一顿,但没过多久,俩人又和好了。有本挺早的书,叫《满文老档·太祖》,里头有这么一段:说的是天命五年,也就是1620年,春天的时候,有个小妃子叫代因扎的,跑去找努尔哈赤揭发,说大妃子阿巴亥的贴身丫鬟纳扎,跟一个名叫达海巴克什的男人有不正当关系。

努尔哈赤特别这事儿,他自个儿把大臣们都叫到一起,悄悄地查办。经过一番调查,发现纳扎真的跟达海巴克什有那种不正当的关系。而且啊,纳扎还偷偷找过大妃阿巴亥,让她帮忙给了达海巴克什两匹翠兰布。

努尔哈赤这个人啊,他是历史上挺有名的一位。他出生在东北那边,后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干,逐渐统一了不少部落,变得势力强大。他特别会打战,策略一套一套的,让对手都头疼。而且,他还挺会管理,能把手下的人都凝聚在一起,听从他的指挥。总之,努尔哈赤就是那种有勇有谋,能成大事的人。他的故事啊,在民间流传得很广,大家都说他是个了不起的人物。

惩罚相当重,纳扎直接被要了命。达海巴克什呢,因为他能说会写汉语,逃过了一劫。他被铁链拴在木桩子上关了起来。看看这对可怜的情侣,你就能明白……学问能扭转一个人的运气,掌握一门外语关键时刻还真能救命。

纳扎这个丫鬟因为跟人有不正当关系,结果把大妃子阿巴亥也给扯进去了。那时候规矩严,不经允许,偷偷给别的女人送布匹、缎子啥的,就等同于背着老公乱来;要是给男人送,那就更不得了了,等于心里有了别的男人。所以,努尔哈赤觉得阿巴亥这事做得太不像话了,她竟然敢不顾规矩,给那个叫达海巴克什的家伙送了两匹翠兰布,这简直就是没安好心嘛。

就在这么个时候,小妃戴因扎开口了:“我手里还有比刚才那个更炸裂的消息呢。”她像发射炮弹一样,把早准备好的话说了出来:“大福晋啊,她曾经两次被安排给大贝勒送饭,大贝勒呢,也是毫不客气地就吃掉了。还有一回,是给四贝勒送饭,四贝勒倒是接了,可没动筷子吃。不止这些,大福晋还老往大贝勒家派人,一天能去两三次。更绝的是,她自己还趁着夜深人静,偷偷溜出宫院两三次呢。”

大妃其实就是大福晋,只是叫法因时代不同而有所差别。这里提到的“大贝勒”,讲的就是二皇子代善。而那个“四贝勒”,指的就是皇太极。努尔哈赤听了代因扎的禀报后,立刻派人去核实情况,最后证实这事是真的。说起来,这一连串事情的起因,都是因为努尔哈赤自己以前说的一句话。

他说等他走了以后,几个小的孩子和大老婆都得让大贝勒代善来照顾。可他不知道的是,这话一说出来,大老婆就开始往大贝勒那边靠拢了。家里请客吃饭或者商量事情的时候,她总是抢着去招待。她本来就长得漂亮,年纪也和大贝勒差不多,两个人之间那眼神交流,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咋回事。

大伙儿心里都明镜似的,知道出了岔子,可因为怕大贝勒和大福晋的势力,没人敢跟努尔哈赤说一声。努尔哈赤呢,觉得这种家里的事儿传出去不好。于是找了个由头,说阿巴亥偷偷攒东西,就不让她跟自己住一块儿了,还下了死命令,谁也不许收大福晋的东西,也不许听她的话,不管是男是女,谁要敢违反,直接杀掉,绝不留情。

这就是天命五年时,大福晋乌拉那拉阿巴亥被定罪的前后经过。事情得从那时候说起,大福晋乌拉那拉阿巴亥突然就被定了罪。那会儿是天命五年,具体咋回事儿呢,就是她犯了些事儿,然后就被处罚了。整个过程就是这样,从她被怀疑,到后来被定罪,这就是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。

代善虽然没因为那件事情被拖下水,但他的威望可是大跌。反观那个举报的代因扎,一下子就得宠了,厉害到还能跟努尔哈赤坐在一起吃饭。更有意思的是,过了好些年,皇太极他们拿着先皇的遗旨说事,硬是让阿巴亥陪葬了。

另外两个人也被逼着一起去陪葬了,其中还有那个当初告密的人,代因扎。到现在这个时候,我们也没办法知道大妃是不是真的和大贝勒有了不正当的关系,但可以确定的是,阿巴亥做的事情实在是太高调了。那件事情发生两个月之后,努尔哈赤找了个理由,把代善的太子位置给撤了。

阿巴亥最后明白了,努尔哈赤只要还在人世,自己就不能动半点背叛他的念头。所以她多次找机会让别人给努尔哈赤捎信,说自己很想他。她还让最小的儿子多尔衮多去努尔哈赤面前转转,好让他回心转意。没想到才过去一年,努尔哈赤打了个胜仗后,就把阿巴亥叫了回来,还重新让她当上了大妃。

大妃阿巴亥有三个儿子,老大阿济格那可是真有本事,不仅聪明,军功也是响当当的。最小的儿子多铎呢,性格活泼,特别讨努尔哈赤的喜欢。反倒是多尔衮,在这哥儿仨里头,地位不高,政治上没阿济格混得好,连弟弟多铎都比不上。好多重要的场合,多尔衮都没份儿参加。

到了1620年九月份,努尔哈赤把原来的太子代善给撤了,同时他选了阿敏、莽古尔泰、皇太极、德格类、岳托、济尔哈朗、阿济格、多铎、多尔衮这九个人,封他们为和硕额真,让他们一起来管国家大事。打这以后,多尔衮这孩子,虽然才八岁,但也以和硕额真的身份开始参与国家的事情了。努尔哈赤特别喜欢这三兄弟,阿济格、多尔衮、多铎,喜欢到连自己管的镶黄旗都整个儿分给了他们。

努尔哈赤因为喜欢一个人,就连带着对他身边的人和物都很好,他把自己管理的两黄旗六十牛录给拆成了四份。他自己留了一份,剩下的三份都公平地分给了阿济格、多尔衮和多铎这三个兄弟,并且让他们分散在两黄旗里。那时候的多尔衮还不是旗主呢,他是跟着他哥哥阿济格在正黄旗里的。如果不出意外的话,努尔哈赤的位子以后可能会传给阿济格或者多铎中的一个。

在1626年那会儿,也就是天命十一年的正月里,努尔哈赤带着队伍去打宁远城,结果没打赢,吃了败仗。然后呢,他就撤回来了,跑到清河那边泡温泉去了,想养养身子,缓缓劲儿。

差不多那时候,七月左右吧,努尔哈赤把镶白旗的头头杜度调到了正红旗,看着意思是想让多尔衮来管镶白旗。不过啊,就在这一年,努尔哈赤的身体状况挺不稳定的,时好时坏,而且他对自己能活多久也是有点心存侥幸的。

那年4月份,努尔哈赤吩咐阿济格和硕托一块去远征蒙古,这样阿济格就被派得远远的。与此同时,镶白旗的头儿人选也一直没定下来。那时候,多尔衮才十四岁,多铎更小,只有十二岁。阿济格大哥一走,他们俩压根管不住正黄旗的那些士兵。

多铎这孩子,还没到十岁呢,就被封为了旗主,这种特别的宠爱,让其他的皇子心里头可就不太痛快了。就像那个皇十子德格类,他在天命六年的时候,那可是立下了大功一件。还有代善的儿子硕托,也是个在战场上响当当的武将。可是呢,这些身份尊贵的亲戚们,一直到努尔哈赤去世那会儿,最高的封号也就只是个固勒,跟多铎比起来,可真是差得远了。

瞧着一个毛头小子当上了郡王,他们心里哪能踏实呢?更让人揪心的是,努尔哈赤到了晚年,不那么爱亲自带兵打仗了,需要用到亲军时,两黄旗的武将们就直接归那些在外头带兵的皇子指挥了。想想以前,这些武将可都是皇子们的手下。万一哪天皇子们真起了啥歪心思,要搞政变,这局势可就紧张得不行。要是这时候努尔哈赤有个啥不测,那些跟狼虎似的皇子们,肯定得有所行动。

阿巴亥这辈子一直都在算计来算计去,可这回她却过于高兴了。她一直觉得努尔哈赤不可能这么简单就抛下她不管。但说到底,人的计划还是斗不过老天爷的安排。

努尔哈赤在宫里头突然就没了。这事儿一出,紧接着就是咱们之前提到的那个,皇太极、代善这些个大王爷小贝勒们,硬是让大妃跟着一块儿去了的事儿。努尔哈赤在快不行的时候,还特地让人赶紧把阿巴亥给叫了过去。

他们俩其实有好多时间可以好好聊聊。大汗临终前说了啥,阿巴亥心里门儿清。可那些以皇太极为头儿的大臣们,愣是逼着阿巴亥跟着大汗一起去了,这背后的心思,明摆着就是为了政治斗争呗。

这事儿其实说明了为啥多尔衮在后来打进关内后,还会提起“太宗那个皇位,本来是抢来的”。

【皇太极登基,全才多尔衮崭露头角】

搞定阿巴亥后,皇太极这个政治高手立马行动起来,动作一连串。他很快就抢过了镶白旗,还让儿子豪格当上了旗主。这么一来,他的队伍一下子就壮大了,有了三十六牛录的人马。(有的书上写牛录,就是那个没有金字旁的,它是满清八旗的一个小组,每组大概三百人。)这样一来,皇太极在众多皇子里面,就算得上是很有实力的一位了。

皇太极这家伙挺有来头。他是清朝的一个重要人物,那时候还没清朝这说法呢,但他是建立清朝的关键人物之一。皇太极聪明能干,在政治上很有一套,把周围的一帮人都治理得服服帖帖的。他不仅擅长处理内部事务,对外也是一把好手,带着兵马打了不少胜仗,扩大了自己的地盘。总之,皇太极就是那时候的风云人物,为后来清朝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
现在八旗里头,势力顶呱呱的还是那两黄旗。不过呢,多铎的镶黄旗就像是躲在墙角的猫,光看着不动手。正黄旗呢,在阿拜格的带领下,还在大草原上追羊玩呢。说到四大贝勒,皇太极管的是镶白旗,莽古尔泰是正蓝旗的头儿,代善手握镶红旗,阿敏则是镶蓝旗的老大。

阿敏呢,他是努尔哈赤的侄儿,所以他是没那个福气当老大的。莽古尔泰和代善两个人,一直以来就不太对付,他们的力量也不是很强。代善吧,跟他的大儿子岳托好好聊了聊之后,心里头就拿了主意,他打算站队皇太极,让他来当这个老大。

皇太极这个人吧,作为政治家相当老练。他从来没觉得自己有多牛,反而挺会做人的,对人总是笑眯眯的,一副好相处的样子。他甚至提议让四大贝勒一起管事儿,大家地位都一样。虽然表面上大家都客客气气的,没什么冲突,但皇太极心里的小九九可一点没少。

他当上皇帝后,头一件事就是让镶黄旗的颜色和他管的白旗换了一下。过了几年,国家情况慢慢好起来了,皇太极也就不再担心啥了。他间接地把莽古尔泰给弄得心情郁闷,最后死了,还把阿敏关起来一直到他去世。接下来,他又开始对付代善父子,对多尔衮兄弟也是各种想办法离间,让他们不和。

1628年,那是天聪二年的事儿,皇太极找了个茬儿,说阿济格背着他给弟弟多铎订了亲,这事儿可大了,皇太极一生气,直接把阿济格的爵位和旗主的位置都给剥夺了。但奇怪的是,对多铎呢,皇太极却啥也没说,没给他任何惩罚。那会儿,皇太极还做了另一件事,就是让多尔衮来当镶白旗的旗主。

没过多久,皇太极又找了个机会,把两白旗给重新编了一下,想挑拨多尔衮和多铎两兄弟的关系。不过多尔衮这家伙聪明得很,最后他没像其他那些王爷一样,被皇太极给整垮了。

多尔衮一进入官场,就像是个啥都会干的人,在很多方面都有出色的表现,很快就变成了皇太极时期政坛上的一颗耀眼的新星。他在不少领域都做出了让人惊叹的成绩,很快就崛起了,成了大家都的重要人物。

在打仗这事儿上,他领着军队把林丹汗给打败了,还找到了元朝时候传下来的玉玺,献给了皇太极。这枚玉玺后来就成了皇太极传位时特别看重的一个东西。

说到治国理政,他率先动手搞了个八衙门的制度,并且自己在管钱财的户部干了很多年。在选人用人这块儿,他提拔了不少大官,像范文程啊、焦赖啊这些满人和汉人里的重要人物都是他推荐的。说到经济,他调整了跟明朝做生意的方式,还变了跟蒙古各部交易的规矩。

关于多尔衮,可以这样用口语化且直白的方式重新表达:多尔衮啊,那可是个在历史上挺有名的人物。他不是一般的简单角色,有很多故事和经历都让人印象深刻。他生活在很久以前的那个时代,有很多作为和事迹都被人们记住了。在当时,他的影响力可不小,很多人都对他有所了解。多尔衮的一生,充满了各种起伏和转折,他的故事也一直被后人传颂着。以上就是对多尔衮的一个简单介绍,尽量用直白的话说了,希望这样能让你对他有个大概的了解。

尽管皇太极以前拿些小事儿给多尔衮找过不痛快,但多尔衮的本事还是盖不住的。到了皇太极快不行的时候,多尔衮已经是和硕睿亲王了,和他弟弟多铎一起管着两白旗。那时候,他手里还攥着户部,官员们要想升官或者调动,都得经过他点头才行。

不过话说回来,多尔衮那会儿,手头的筹码还是不够让他坐上皇帝的宝座。

【皇太极猝死,多尔衮、豪格帝位争夺相持不下,顺治意外继位】

1643年,也就是崇德八年的八月初九那天,清朝的皇上皇太极在盛京的清宁宫里突然去世了。他走得急,没来得及说谁该继承皇位。这事儿一出,皇太极的亲弟弟,就是排行十四的睿亲王多尔衮,和他的大儿子肃亲王豪格,两个人就开始为了皇位争得不可开交。

那时候,八旗的头头们里,两黄旗都是皇上的儿子在管。而且啊,皇太极活着的时候,把其他旗的权力都削了,就单单把正蓝旗给了豪格。这时候的豪格,正值壮年,本事大得很,打过好多仗,立下了不少功劳。要说起宗族利益,那正黄旗、镶黄旗,还有正蓝旗的头头们,铁定会站在豪格这一边。

除了豪格,睿亲王多尔衮也是个非常热门的皇位争夺者。多尔衮这个人,既能文又能武,立下很多大功,他自己是两白旗的老大,还有两个勇猛善战的兄弟给他撑腰。另外,正蓝旗和正黄旗里有些人也在背后偷偷支持他。多尔衮还长时间管着吏部,朝廷里到处都是他的人。所以说,多尔衮就像是老虎长了翅膀,实力大增。

豪格和多尔衮这对叔侄俩,在抢皇位这事儿上,谁也不肯让步。他俩都卯足了劲儿,想要坐上那把龙椅,谁也不愿意退一步。

八旗里头除了那几旗,代善领导的正红旗,之前就被皇太极给削弱了。代善老爷子现在六十多岁了,朝政上的事儿他早就不插手了。不过呢,因为礼亲王他资格老,正红旗的势力也还在,所以代善的一举一动,还是能影响大局的走向。另外,还有个人咱们不能小看,那就是镶蓝旗的头儿,郑亲王济尔哈朗。他虽然自己不去争那个位置,但他站哪边,哪个派系就会得到很大的助力,所以说他的一票,对各个阵营来说都非常重要。

于是乎,礼亲王代善、郑亲王济尔哈朗,还有肃亲王豪格、睿亲王多尔衮、豫亲王多铎等众多的大官贵族,他们一块儿聚在了崇政殿,商量着要选个新的皇上。这事儿最后就变成了豪格带着的正黄旗和多尔衮、多铎领头的正白旗之间的较量。两边的人都瞪大眼睛,互相盯着,谁也不服谁:一边的人大声嚷嚷“你老看我干啥”,另一边的人也不甘示弱“看你怎么了”。

局势变得越来越紧张,感觉稍微有个风吹草动就可能引爆全场。朝廷里那些王爷和大官们,一个个都逃不掉,全都被卷进了这场抢皇位的乱斗里。

豪格这时候才琢磨过来,想跟那个倔脾气的多尔衮坐下来好好谈谈,怕是没门儿。动武吧,他心里也没底。多尔衮自己也清楚,硬抢皇位不是啥好主意,豪格肯定不会放过他。那些大臣们呢,一个个都怕国家遭殃,正四处想办法找条活路呢。

这张图是部电影里的一个场景截图,说的是豪格这个角色。在这个截图里,豪格的形象特别鲜明。虽然只是一张剧照,但你能感觉到他那股子气势,就像是活生生的人站在你面前一样。他的眼神、表情、动作,都透露着他的性格和故事。看这张剧照,你就能想象到豪格在电影里的那些精彩瞬间。他可能是个英勇善战的战士,也可能是个有勇有谋的领袖。反正,这个角色肯定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总的来说,这张剧照把豪格这个角色展现得淋漓尽致。就算你没看过这部电影,光看这张图,也能对豪格这个角色有个大概的了解。

那年八月二十六,福临在盛京坐上了皇帝的宝座。到了第二年,他换了年号,叫顺治。从这场抢皇位的乱子里头,能看出来多尔衮在政治上那可是老练得很,他会耍手段争权,还能把各方的力量都摆平,这可不是豪格他们能比的。

【多尔衮把持朝堂,豪格神秘暴毙,皇位再一次向睿亲王招手】

没过多久,睿亲王又一头扎进了攻打大明的大行动中。另一边,豪格心里始终憋着股气,他老是在大伙面前说多尔衮的坏话,话说得特别狠,就连那些不站队的两红旗大臣都听不下去了。也就短短几个月的时间,豪格因为老这么诋毁、重伤多尔衮,最后爵位都被剥夺了。

清军进了关以后,多尔衮和顺治皇帝开始大肆封赏王爵。因为他们想到豪格多年来为平定中原立下了大功,所以又重新给了他爵位。到了顺治三年,也就是1646年那会儿,豪格又带着兵去了四川,成功地把那边给平定了。他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没多长时间,就因为被指控说瞒报了手下将领的战功,还用了有罪的人,就被关进了大牢。结果,豪格在牢里只待了两个月就没了,那时候他才四十岁。

这张图是部电影里的一个场景截图。说的是豪格这个角色。你看,通过这张剧照,咱们能大概感受到电影里的氛围和情节。豪格这个角色,肯定在电影里有不少重要的戏份,表情啊、动作啊都挺到位,看着就让人想知道他到底经历了啥故事。这样的剧照,往往能勾起观众的好奇心,让人想赶紧去看看这部电影,了解豪格和他的故事。

济尔哈朗是另一个辅政大臣,他对平时的国家大事一点也不上心,而且心里明白自己斗不过多尔衮,所以干脆就把所有的权力都交出去了。这样一来,朝政大权就落到了多尔衮手里。清军进了关,建立了新的朝代,这可是件了不起的大事。那个以前总是在各种困难中挣扎的皇子,现在可算是熬出头了,变成了清廷里最有势力的摄政王。

这时候,感觉当皇帝的机会好像又一次在向他靠近了。有些不那么正式的历史故事里讲,就在福临快要当上皇帝或者刚当上那会儿,孤单单的孝庄太后可能因为没办法,只好嫁给了多尔衮,想从感情和身体上讨好这个以前的情人。但说实话,就算是在那个节骨眼上,孝庄太后也不一定非得做出这么大的让步。

那时候的多尔衮,在朝廷里头还没厉害到能说了算的地步,他最怕的就是那些皇太极的铁杆支持者,也就是两黄旗和正蓝旗的那些大臣们。虽然他想了不少办法去分化他们,拉拢他们,但到头来,多尔衮还是没能真正地把大权抓到手里。

现在局势动荡,连那些平时称兄道弟的盟友也不一定靠得住。那个代善,掌握着正红旗,平时闷声不响的,但一碰到大事,他就老爱跟多尔衮对着干。说来说去,能稍微靠点谱的,也就只剩下了最初辅政的那个镶蓝旗旗主济尔哈朗了。

所以,在顺治五年之前,多尔衮一直没有找济尔哈朗的麻烦,就算济尔哈朗占了地,家里还违规用了铜鹤、铜龟这些装饰,他也都没管。

尽管这样,多尔衮其实并没有真正让济尔哈朗服他,你看,多尔衮一死,那些王爷里头,第一个站出来找他算账的,就是济尔哈朗。除了这些让人头疼的朝政和那些不靠谱的伙伴,多尔衮那会儿还得应对外面的不少麻烦。李自成、张献忠、南明那边,还有地方上的起义军,这么多势力都瞪大眼睛盯着呢。

好多势力都在盯着呢,这时候多尔衮可别想着去抢皇位。稍微往皇宫那边瞅一眼,可能第二天就得被各方势力在政治上各种指责。一直到了顺治五年的时候,这局势才总算是有了点变化。

【多尔衮清洗政敌,放弃冲击皇位之谜】

在1645年那会儿,就是顺治二年,李自成被另一伙农民军给干掉了。到了1646年,顺治三年的时候,多尔衮动手把他在军队里的对手图赖给处理掉了。接着,1647年,顺治四年,张献忠又被豪格给射杀了。然后啊,1648年,顺治五年,代善和豪格这两个人也先后没了。看着那些以前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一个个不是老去就是病死,多尔衮心里也挺不是滋味的,但他也说了,他会一碗水端平,不管是谁,都得算总账。就在顺治五年的三月,多尔衮还悄悄让自己的亲信去举报济尔哈朗,不过呢,他对济尔哈朗还算手下留情,只是把他从原来的位子上拉下来,降成了多罗郡王。

接着,他把注意力转移到了镶黄旗那边。找了一堆罪名后,他开始对政治对手动手了。他利用死人没法开口的这点,诬陷图赖暗中打算拥立豪格,这简直就是大罪啊。

决定剥夺他的爵位,把他的家产都给没收了,他家里头的兄弟姐妹侄子啥的,全都被踢出了原来的位置。在那件事情里头,鳌拜虽然犯了四条大罪,但最后花了钱保住了命。塔詹呢,算是比较走运,没被怎么处罚。

经过好几轮的彻底清查,多尔衮终于搞清楚了,朝廷里面再也没有谁能跟他较劲了。

这时候,别说让他当皇帝了,就算他心里想着要当玉皇大帝,也肯定有小喽啰乐意给他当跑腿的。可到最后,他还是没选择坐上那个皇位。在他人生快结束的那几年,多尔衮虽然手握大权,整个朝廷都归他管,但他再也没想去抢皇帝的宝座。

有人觉得,这事儿就像是孝庄太后改嫁的铁证一样。

孝庄这位皇太后啊,真的是个了不起的人物。她不仅聪明伶俐,还特别有智谋和远见。在那个时代,她可是个重要角色,对很多事情都有着深远的影响。人们提起她,都会尊敬地称她为孝庄太后,这个名字背后,藏着的是她一生的传奇故事。她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,为皇室、为国家做了不少贡献,真是个值得铭记的历史人物。

看起来这个说法还是站不住脚。要说孝庄太后改嫁最直接的一个线索,其实是明朝遗民张煌言写的那本《建夷宫词》。

有这么一首歌,名字叫《受了伤》,它为啥会被看重呢?说起来跟慈宁宫有点关系,那里春天时候宫里的景象真是美好又热闹。就在昨天,宫里举行了个大仪式,我亲自参加了太后的婚礼。

但这首诗里头说的事儿不太对劲——孝庄搬进慈宁宫那都是顺治十年之后的事儿了,那时候多尔衮早就没了。张煌言估计是好些年后才听到这个说法,然后才把已经住在慈宁宫的孝庄给写进了他的诗里。

再说张煌言,他写了很多东西都是骂清廷的。他是个反清的名人,心里头恨清廷,这咱们都能懂。不过呢,要是那些讲他诗的东西没有实实在在的史料来证明,那他的话,大家可就不那么容易信了。

说起孝庄太后可能下嫁的又一个线索,咱们得聊聊多尔衮的那些被指控的过错。里面有一条说的是,他“曾经亲自跑到皇宫的深宫大院里头”。

说起多尔衮,大家都知道他是个爱美女的人。豪格走了之后,他的大老婆就被多尔衮给抢了过去。多尔衮还跟朝鲜说要送公主给他,可巧了,他正出去打猎呢,就碰上了朝鲜来的使臣和公主。多尔衮一看,连婚礼都没办,就直接把朝鲜公主给带到了自己屋里。

但从那些站出来指控的人来说,他们能大胆地把这事儿列到罪状里头,起码是因为他们心里头认定多尔衮跟孝庄太后,甚至跟那些太妃们,都是清清白白的。要不然,这不就是明摆着往皇家脸上抹黑,还抹得特别难看嘛。哪个活得不耐烦的大臣,会这么干呢?

孝庄太后可能改嫁的第三条线索,就是多尔衮自己给自己封了个“皇父摄政王”的头衔,这事儿挺让人琢磨。还有啊,孝庄太后去世后,她没跟皇太极埋一块儿,这也让人觉得奇怪。

这种说法其实站不住脚。你看,古时候的那些国君,他们经常会把老臣叫做“尚父”,这是表示尊敬的意思。多尔衮这么自称,其实也没啥不对的地方。再说了,济尔哈朗他的称号是“皇叔父摄政王”,多尔衮呢,他为了显示自己比济尔哈朗还要尊贵,就自己给自己封了个“皇父摄政王”的称号。

说起孝庄为啥没跟皇太极埋一块儿,有这么两个原因。一个是皇太极的昭陵那地儿,早就有了主人,那就是孝庄的姑姑孝端皇太后,跟先帝合葬着呢,孝庄自然不能去跟姑姑抢地儿。再一个,孝庄跟康熙那感情,深得很。她活着的时候就多次说过,想埋在皇城边上,这样能一直守着子孙后代。

其实吧,不管是研究清朝历史的老专家孟森,还是现在研究清朝历史的一些学者们,大家都觉得太后下嫁这事儿压根儿就没发生过。孟森老先生还专门写了本书,书名叫《太后下嫁这事儿的真相》,来辨析这事儿呢。

在很久以前辽圣宗的那个年代,确实有这么一档子事儿,就是太后和摄政王之间有了那么点私人的感情。说的是太后萧氏,她为了让自己的儿子稳稳当当地坐在皇位上,就跟一个叫韩德让的大臣走得特别近。他们吃饭在一起,睡觉也在一起,出门进门都是形影不离,一点也不藏着掖着。

说起圣宗啊,他对那人也是敬重得跟对待自己老子一样。这事儿啊,在《辽史》和《宋史》里头都有讲。按照《宋史》的说法,萧太后在悄悄解决了韩德让的媳妇儿之后,就跟韩德让住在一块儿了。

他们俩老是一块吃饭住一块儿,就连打仗时候都形影不离。不过,韩德让得到的宠爱,多尔衮那真是拍马也赶不上。到了983年那会儿,有个皇家的耶律虎古,不知道咋想的,跟非皇族的韩德让顶了嘴。韩德让一生气,当场就拿兵器把耶律虎古给解决了。这事儿闹得,可最后呢,韩德让愣是一点惩罚都没受。

公元986年那会儿,也就是统和六年的光景,契丹有个叫胡裡室马街的贵族,不小心撞了韩德让。太后一听这事儿,火冒三丈,二话不说就把他给处斩了。更逗的是,有次韩德让居然推荐了一个以前跟他有过矛盾的人。他手下的亲信们都懵了,问他为啥这么做,这不是以德报怨嘛。韩德让笑了笑,说:“这家伙连我都不放在眼里,他肯定也不会怕其他人。”

这么说吧,至少在韩德让看来,他感觉自己在整个辽国里,就像是顶尖的高手,没人能比得上。

多尔衮那会儿,被鳌拜他们一大帮子大臣的奏折给淹没了,心里头再不痛快也只能憋着。别看都是手里攥着大权的人,其实里头也是有高有低,分着好几个等级呢。

萧太后因为没给韩德让生下孩子,心里头特别过意不去。她早早就跟自己的儿子圣宗说,让圣宗把韩德让当成爹一样敬重。后来圣宗长大了,萧太后又安排了一些皇子皇孙给韩德让当养子。

圣宗对待韩德让特别好,就像对待家里人一样尊重。韩德让要是病了,圣宗会亲自跑到他床前陪着,皇后也会亲手给他端药。

据说在《清史稿》里头写了,多尔衮病得厉害那会儿,福临愣是没来瞧瞧他。多尔衮自己都有点憋屈了,心里头嘀咕:“虽说他是皇上吧,可我这病得不轻啊!就不能抽空来看看我吗?”

讲完那句话后,他心里有点犯嘀咕,等心腹要走的时候,他赶紧派人去追,说:“你千万别跟皇上提,我让他来瞧瞧我这事儿。”

后来,福临真的自己跑去看了多尔衮。可没想到,多尔衮却生了气,还把当时在场的那些亲信给狠狠训了一顿。这事儿啊,明显能看出来,多尔衮和福临之间的关系挺微妙的,就像是表面上挺好,其实心里各有各的小九九,根本不是一条心。

【身后荣辱】

要说孝庄皇后嫁给多尔衮这事压根儿就没发生过,那到底是啥原因,让手握大权的多尔衮最后没敢再往前迈一步呢?

说到多尔衮,就不得不聊聊对他特别重要的两个兄弟,阿济格和多铎。阿济格吧,本来是个挺有才能的年轻人,但自从他爸妈一夜之间都没了以后,整个人就变了。他变得一点政治头脑都没有,做起事来说起话来都特别糊涂。就拿皇太极那时候来说,他因为私自给弟弟张罗婚事,还被皇太极给收拾了一顿。

1633年,也就是天聪七年的那会儿,皇太极带兵去打山海关,有个人却在这时瞎胡闹,不按规矩出牌。后来皇太极火了,质问他为啥不往前冲,他还找借口说是在前线等着马养肥了,粮食也备足了。皇太极没了以后,这家伙阿济格更是没法无天了。到了1644年,顺治皇帝刚即位那一年,阿济格连个朝廷的命令都不等,自己就先带着兵回来了。第二年,他又一次不听皇帝的话,自个儿跑去打了鄂尔多斯。朝廷里的大臣和外面的老百姓都对他意见大得很,最后多尔衮也没办法了,只好把他从更高的爵位降到了郡王。

阿济格这家伙,咱们得聊聊他。他可不是个简单的人物,在历史上的名头也是响当当的。虽然具体的事儿咱可能说不全,但他的故事可不少。阿济格啊,他是个挺有分量的人物,做的事情都挺重要的。他的一生啊,经历了不少风浪,也参与了不少大事。不管是打仗还是处理政务,他都有那么一手。说实话,阿济格这个人的性格也挺鲜明的。他做事果断,不拖泥带水,有时候甚至显得有点冲。但这种性格也让他在很多关键时刻能够迅速做出决定,抓住机遇。当然啦,阿济格也有他的不足。人无完人嘛,谁都有个短板。但总的来说,他在历史上的地位还是挺重要的,他的事迹也被很多人传颂。所以啊,咱们提到阿济格,就得知道他是个有能耐、有性格、也有缺点的人。他的故事啊,就像一部精彩的电视剧,让人看了就忘不了。

在1649年那会儿,也就是顺治皇帝上位的第六年,有个人看他弟弟在摄政,竟然跳出来说济尔哈朗不是努尔哈赤的亲生孩子,因此他觉得,摄政王这个位置,理应轮到他来坐。就连多尔衮都看不惯他这副自大模样,直接不让他插手国家大事。有这么个离谱的哥哥在,多尔衮要是想当皇帝,想得到他的大力帮忙,那简直是难上加难。

多铎这个弟弟呢,没有他哥哥那么狂妄自大,但小时候经历过的一些事情,还是让他的脾气变得有点古怪。在皇太极在位的时候,多铎曾经强行占了汉族大臣范文程的老婆,这事儿一下子就传遍了朝廷和民间,成了个大丑闻。而且,他还不止一次地口无遮拦,对皇太极也不够尊重,故意挑衅。

皇太极去世后,多铎一门心思全扑在找漂亮姑娘上了。可在政治这方面,他真不太行。到了顺治五年之后,有一帮官员,带头的是汉臣陈名夏,他们一块儿琢磨着要推多尔衮当皇上。可多铎对这事儿一点都不上心,刚开始还勉强应付两句,后来连应付都不应付了。

多尔衮能混得风生水起,主要靠的是他自己那套聪明的政治手腕,不过说实话,也多亏了他大哥阿济格特别能打,还有他弟弟多铎,简直就是个战神。但说到争皇位这事儿,阿济格性格古怪,一会儿一个样,老闯祸;多铎呢,就知道享受当下,心里也没个准儿。要不是他们俩在暗地里帮忙,多尔衮自己心里也没底,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跨过那道门槛,把皇位给争到手。

多铎这家伙,在历史上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。他可不是那种默默无闻的小角色,而是有着不少传奇故事的大人物。提到他,人们总会想到他的英勇事迹和非凡成就。多铎的一生,充满了挑战和机遇。他总是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,展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智慧。无论是战场上冲锋陷阵,还是在政治斗争中运筹帷幄,他都表现得游刃有余。他的战功赫赫,让人难以忘怀。在战场上,他总是身先士卒,带领士兵们奋勇杀敌。他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,让敌人都对他敬畏三分。而他的政治手腕也同样高明,总能在复杂的政治局势中找到对自己有利的出路。多铎的传奇故事,至今仍在人们口中传颂。他的英勇事迹和非凡成就,成为了后人学习和敬仰的榜样。虽然他早已离世多年,但他的精神和影响力,却一直在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。总的来说,多铎是个了不起的人物。他的生平事迹和成就,让人们对他充满了敬意和钦佩。他的故事,也将永远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。

1649年那会儿,多铎因为天花病走了,才活了三十六岁。这事儿让多尔衮心里头开始琢磨起自己以后的事儿来。多尔衮这辈子娶了不少妃子,可奇怪的是,她们都没给他生过孩子。他就这么一个独生女儿,叫东莪格格,那时候也才十二岁的小丫头。就算多尔衮真有本事把皇位抢到手,那以后这皇位又能传给谁呢?

老大阿济格行事疯狂,没分寸,他生的那些儿子们,也几乎没啥出息。老二多铎呢,已经走了,留下的孩子们也是平平无奇,没啥特别的。难道说,我这皇帝当不了两年,就得乖乖把位子还给福临,然后等着别人来找我秋后算账?

他想的是先当上皇帝,然后再慢慢考虑生孩子的事情。但挺遗憾的是,他的身体情况好像不允许他这么做。多尔衮一直在关外生活,实在受不了北京那种又干燥又闷热的天气。听说,就算是在放满冰块的屋子里,他都可能会热得中暑,真的是挺神奇的。

顺治七年夏天那会儿,七月份,多尔衮觉得京城天气热得让人受不了,就跑到湿地那边建了个城,好去那儿避暑。也不知道是不是热得脑子不清醒了,他身体本来就不是特别好,却还硬是要出关去打猎。结果呢,没过多长时间,大概也就半年左右吧,多尔衮在一次打猎的时候从马上摔下来,就这么没了,那时候他才三十九岁。

从清朝顺治三年那会儿起,多尔衮就开始用自己皇帝的某些印章了。到了顺治四年往后,他下了死命令,所有给他写报告的官员,都得规规矩矩地写上“皇叔父摄政王”这几个字,少写一个或者写错了,那可就得丢官帽子了。这做法吧,跟皇帝不让提他名字免得冲撞了的规矩,有那么点相似。

在顺治五年的那会儿,多尔衮被封了个大号,叫做皇父摄政王,他的排场啊,跟皇帝没啥两样。

顺治七年那会儿,多尔衮出门可真是大排场,他用的那些仪仗,一路走过去,比皇上出巡的时候还要壮观。

多尔衮骑马摔下来没了后,朝廷居然破天荒地给他封了皇帝的称号。福临看到他死了,赶紧抓住机会在政治上做了好多文章,让那些之前一直很紧张的两白旗大臣们,也都稍微松了口气。可没几个月,多尔衮最怕的事儿就来了,他哥哥阿济格真的想搞政变,结果被那些早有准备的王公大臣们一下子就给抓住了,连他儿子女儿都被送去当奴隶了。

阿拜格没撑多久,最后也在监狱里头给气死了。

过了三个月,郑亲王济尔哈朗率先站出来,向多尔衮发难,数了他一大堆不是,总共有七条罪名。紧接着,那些两黄旗的大臣,还有原来正白旗的苏克萨哈,都纷纷上书,要求好好整治多尔衮。顺治皇上看准了这个机会,也不再装模作样了。

说起济尔哈朗啊,得聊聊他那在剧里的形象。你看那剧照,真的就把济尔哈朗那时候的神态、气质都给拍出来了。虽然不是真人在你眼前,但透过那剧照,你仿佛能看到他的一举一动,感受到他的内心戏。没看过剧的人,光看剧照也能对济尔哈朗这个角色有个大概的了解。剧照嘛,有时候比文字描述更能让人印象深刻。总之啊,那剧照里的济尔哈朗,真的是把角色的特点都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
取消了多尔衮所有的爵位和荣誉,还挖了他的坟墓。不光这样,还把他从太庙里赶了出去,因为这事儿受到牵连被杀的人,成千上万。没错,就是成千上万的人因为这事儿丢了性命。

说起来多尔衮这辈子,真的是挺有意思的。每次他眼看就要坐上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,就好像有啥神秘力量在暗中使绊子,硬是不让他得手。就这样,他跟那个龙椅啊,始终是近在咫尺,却又远隔天涯。

这只手掌,它代表了满清贵族里头的代善那一伙人。它也是皇太极在朝廷里悄悄布置了好多年的那股子暗流。说到底,它还是政治这门学问,这可是人类世界里最高级、最精细的活儿。

多尔衮这人吧,不管是干了多少大事,有多少人说好,有多少人说坏,在那场抢权力的游戏里,他最后还是没能赢。这一败,就是好几代人,上百年的时间都过去了。

说起那张剧照啊,就是拍的多尔衮。在那个画面里,多尔衮的形象被生动地捕捉了下来。他穿着华丽的服饰,脸上带着特有的那种威严和深邃。剧照把多尔衮的气质展现得淋漓尽致,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他的那种不凡和魅力。没有过多的言语,就是通过那么一张剧照,多尔衮的形象就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脑海里。这就是剧照的魅力,也是多尔衮这个角色的魅力所在。

就算乾隆皇上后来给他平了反,但好多本该归他的荣耀和赞扬,却都像石沉大海一样没了声响。也不知道,当那些地上的人对他秋后算账,连坟都挖了的时候,那个在阴间可能已经等了好久的老八,心里头还愿不愿意像以前那样,亲热地喊他一声“十四弟”。

这些图片都是从网上找的,要是你觉得有啥问题,像是侵犯了你的权益啥的,直接告诉我们,我们会赶紧处理,把它删掉!

发布于:陕西省
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